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深入推進思政課建設,總結提煉新時代高中學段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成果,5月10日-12日,我校思想政治教研組開展系列活動推動思政課建設校本新實踐。
一、應邀參加在浙江杭州舉辦的“擔負起新時代育人使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弘臨思政教育論壇
5月10-12日,“擔負起新時代育人使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弘臨思政教育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我校思政課教師張立華應邀參加研討與交流,并接受“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高質量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征文特等獎現場頒獎。
開幕式上,數位專家就“大視野下的思政教育建設”做了主題報告。其中包括由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教授做了《協(xié)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專家主旨報告;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委員會委員成尚榮專家做了題為《做新時代的大先生》的專家主旨報告。
接下來的“思政教育建設與育人實踐”研討會議上,教育部概論課教指委委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渠長根,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馮建軍,分別以紅色文化推進一體化建設、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的內容要求與推進措施為主題作主題報告,內涵豐富、論述精辟,為全國各地“大思政”教師指明了新的教學方向。
第二天,在“學科擔當與專業(yè)發(fā)展”圓桌沙龍中,三個會場分別圍繞教師培養(yǎng)、課程發(fā)展、團隊建設進行深入研討,并由專家給予專業(yè)點評,專家、學者們的講解、點評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踐性,對于思政學教方式變革具有極大的啟發(fā)作用。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全局性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上下聯(lián)動“鼓實勁”、多方協(xié)同聚合力,才能打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新局面,進而以優(yōu)異的成績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教育。
二、開設 “火炬接力夢之隊”火炬接力人課堂教學匯報課,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共同體成員參加教學觀摩及研討活動
5月11日下午,我校李秋菊、謝婷婷兩位老師分別進行了公開課教學展示。
李秋菊老師執(zhí)教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課,以學生身邊的社區(qū)治理為切入點,讓學生探究半山花園社區(qū)的幸福密碼。教學中采用議題式、小組討論、模擬議事會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制度的概念、實踐方式和意義。李老師選擇“社區(qū)不文明養(yǎng)犬現象”的話題,設計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愿意參與討論,做到了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了思政課的有效性與獲得感。
謝婷婷老師執(zhí)教的《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一課,以議題統(tǒng)領教學,圍繞糧食安全話題從生活中選取典型事例,設計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從生活中體驗和感悟,又組織“我是人大代表”活動讓學生參與生活。整個教學設計遵循了“發(fā)現生活—體驗生活—參與生活”的課程理念,有效地進行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隨后的交流研討活動,在我校鄭敏老師主持下進行。整場活動熱烈而深刻,鄭老師指出:“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根據思政課程建設目標的要求。作為思政老師,小學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各學段教師把握各自的側重點,備課時既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切的資源,又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使形式與內容相匹配,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中能充分地汲取到營養(yǎng)?!?
與會的各位專家、老師一致認為思政課建設需要切實落實好學科核心素養(yǎng),緊扣課程標準,把握學段差異,注重教法選擇,做好學段銜接,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實效,將思政課建設推向縱深發(fā)展。
此前,5月10日下午,西南大學在我校實習的兩位未來思政課教師劉宜瑩、周鳴岐也為教研組開設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兩節(jié)同課異構實習展示課。教研組老師參與聽課并進行了點評。
(撰稿人:鄭敏 一審:張立華 二審:王躍兵 三審: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