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馨的名師
——記二中物理特級教師謝宏
謝宏,國務院特殊專家津貼享受者,全國新課標實驗教材編寫組成員,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受聘的唯一一名物理主講教師,安徽省奧林匹克競賽高級教練,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市人大常委,市導師團導師,市物理學科中心指導組組長,二中物理教研組組長,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市德育標兵”等多項殊榮,在教育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從下放知青到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從一名農(nóng)村中學的普通教師,到今天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的名師,他以自己的堅韌、執(zhí)著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人生之路:曾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奧賽獲國家二、三等獎6人次,省一等獎24人次,省二、三等獎及市級獎百余人次;多次在國家CN刊號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由他主持的國家級課題榮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他和他領導的教研組更因此被省內(nèi)同行稱作“安徽省物理奧賽的一桿大旗”!
成功的喜悅總是相似的,奮斗的艱辛卻不盡相同。
誠信育人:學生敬重的良師
1980年,謝宏從蕪湖師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當涂黃山中學,在遠離縣城的平瓦房里當起了“教書匠”。雖然條件艱苦,但農(nóng)村孩子的淳樸和善良讓初為人師的謝宏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為了不讓學生中途輟學,他經(jīng)常步行十幾里路去家訪,苦口婆心地在田頭、窯廠、腳手架上勸回了一個又一個學生。遇到學生家庭困難,他還常常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一些替學生交學費或購書。在2000屆高三畢業(yè)生中,他的班上有一位學生,由于母親早逝、父親下崗,家境的困難讓他比同齡人過早的承受著經(jīng)濟與精神的雙重壓力。謝老師得知后,經(jīng)常和他談心,用自己當年在農(nóng)村求學的經(jīng)歷鼓勵他,讓他認識到貧窮不是他的錯,也不是不光彩的事,貧窮是一種磨礪,是人生歷程中的一筆“財富”,只有發(fā)奮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平實的道理、真誠的交流,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流入學生的心田。在謝老師和學?!皭坌纳纭钡墓餐Y助下,他很快振作起來,不僅獲得了《半月談》的獎學金,而且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在當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保送到浙江大學。
在00屆高三畢業(yè)生中,謝老師還遇到了這樣一位學生,他可以不吃不喝連續(xù)24小時玩游戲機,是個地地道道的“游戲機迷”。家長千方百計的勸說,毫無結果。在距高考還有4個月時,家長為了阻止他玩游戲機而和他產(chǎn)生了激烈的對抗,致使他負氣離家出走。萬般無奈的家長抱著一絲希望找到了謝老師。盡管不是班主任,為了挽救這名學生,謝老師一遍遍的找他談心,還利用晚上的時間義務登門為他補課。老師真誠而無私的關懷,終于感動了他,也令他逐漸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最終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
在謝老師身上,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孩子們喜歡親切的稱他為“老謝”,而他也成了同事和家長眼中“不是班主任的班主任?!?/FONT>
因材施教:風格獨特的名師
“隨著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在我眼中,一個概念、一個規(guī)律、一個難點、一個重點、一類題型和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既彼此聯(lián)系,又相互制約。透徹分析一個點,可以融會貫通一大片;提高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其他的能力也會相應增強。”謝老師經(jīng)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學習物理的自身條件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很用功,形象思維很好,但抽象思維差一點,成為A類學生。有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很強,但不太用功,學習習慣也不好,稱為B類學生。還有的學生具備A、B兩類學生的優(yōu)點,稱為C類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謝老師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方法也隨之變化,對A類學生重在啟發(fā)、引導、鼓勵,告訴他們學習物理的目的是擴大知識面和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B、C類學生都是學理科的好苗子,對B類學生重在學習的規(guī)范上下功夫,對C類學生,則允許并鼓勵他們鉆研課外知識,養(yǎng)成自我學習、深入探究的習慣。
二十多年的耕耘,謝老師在教育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熟悉謝老師的人都說:“謝老師是一個很會教書的人?!薄昂軙虝币袃蓚€基本條件:一是過硬的專業(yè)素質;二是高超的教學技能。專業(yè)素質過硬不僅僅表現(xiàn)在能夠對教材作宏觀的把握和微觀的分析上,還表現(xiàn)在一個教師能夠在自己的心中樹起一株學科教學的知識樹,形成自己的枝葉相通、干支相連的知識體系上,只有這樣,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套試題都能夠被自己迅速消化、吸收和分解,從而達到目無全牛的境界。而在這背后,謝宏老師的付出與探索也是顯而易見的。
卡爾·馬克思曾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不斷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這便是謝宏的人生座右銘,也是他走過的教育科研之路的真實寫照。
(記者 梁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