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頗多老師將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第二套教學大綱”理解為“課外閱讀”,在本次授課之前,經(jīng)過仔細研讀,已經(jīng)有部分學員意識到了“第二套教學大綱”并非“課外閱讀”,并大致能夠說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授課伊始,大家即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第二套教學大綱”,和我們現(xiàn)在流行意義上所說的“課外閱讀”是否是同一概念?為什么?
講師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梳理。講師認為,蘇氏所說的“第二套教學大綱”,和現(xiàn)在流行意義上所說的“課外閱讀”是有顯著差異的:
(1)流行意義上的“課外閱讀”,通常是指豐富兒童精神生活的閱讀,而且側重于文學、文化閱讀,例如文學作品、名人傳記、歷史地理、報刊雜志、流行讀物等等。
(2)“課外閱讀”往往是無目的的,更強調(diào)的是拓展視野,豐富精神生活;“第二套教學大綱”有明顯的目的,即服務于“第一套教學大綱”,為學科學習構筑智力背景,因此,它也是“教學大綱”。
(3)“課外閱讀”僅指閱讀,而“第二套教學大綱”,則不僅僅包括閱讀(當然,閱讀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還包括其他一切為“第一套教學大綱”構筑智力背景的內(nèi)容,例如在低年級特別強調(diào)的觀察,以及一些實驗等。
(4)因為“課外閱讀”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無目的的,因此它有可能會與學科教學發(fā)生沖突,并在處理不當時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一般而言,“課外閱讀”會促進學科學習尤其是文科學習)而“第二套教學大綱”,則因為是服務于“第一套教學大綱”,因此本質(zhì)上是不沖突的,會提高而不是降低學科學習成績。
(5)“課外閱讀”對教師指導性的要求不高,通常只要教師做方向性的引導即可,或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參考書目。而“第二套教學大綱”則對教師指導性要求極高,或者說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極高,要求教師對“第一套教學大綱”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并具有相當寬廣的專業(yè)視野,才能夠比較好地有針對性地設計“第二套教學大綱”;并且,這種設計,也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隨著專業(yè)發(fā)展逐漸形成,并不斷更新調(diào)整的。
那么,新教育兒童課程,是屬于“第二套教學大綱”嗎?為什么?
馬玲老師有一段話,比較好地概括了“第二套教學大綱”與兒童課程的異同:
從這里(上圖)可以看出兒童課程的超學科或綜合特點,也可以看出它既可以與學科緊密關聯(lián),也可以與學科教學保持較遠的距離,這一切取決于當前學科對于兒童生命發(fā)展的意義:即當它過于窄小的時候,兒童課程能夠起到豐富整個生命的作用;而當學科學習出現(xiàn)困難的時候,那么它也可以調(diào)整提供類似蘇氏第二套大綱的幫助。
兒童課程,第二套大綱,課外閱讀……它們的目的不同。第二套大綱是單純服務于第一套大綱,為其鋪路的;兒童課程是著眼于兒童整體生命的;課外閱讀,是豐富學習的精神生活的。整體生命的意思,就是讓生命保持在一種較完整的狀態(tài)。所以它或補一套大綱之忽略(沒有的),或矯一套大綱之抽象(智力背景)。
二
那么,何謂第二套大綱?
先看馬玲老師的一段總結:
第二套大綱,主要表達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認知理論(重點在現(xiàn)象和知識的關系)。我們用這樣的一幅圖來具體說明:
現(xiàn)象與知識的關系,我們可以用“冰山理論”來理解,如果說公式、概念、規(guī)則、理論等(第一套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是能看到的冰山的話(虛線上的部分),那么您千萬不要忘記,在深深的海水中還深藏著更為廣闊更為龐大的冰山部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自然界的現(xiàn)象。沒有它們,也就不會有“冰山一角”露出來。人類的知識,不就是千百萬年來,人們在應對環(huán)境把握環(huán)境時形成的一套有效的組織系統(tǒng)嗎?
現(xiàn)象與知識的關系,我們還可以用“浪漫-精確-綜合”認知理論(懷特海)來理解。懷特海認為,“浪漫-精確-綜合”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互相包含又螺旋上升。不僅兒童、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遵循其規(guī)律,而且在學科的學習上,也同樣要遵循其規(guī)律?!袄寺彪A段,就是擁有大量的相關基礎現(xiàn)象,“精確”階段,即對現(xiàn)象進行精確分析,形成原理(知識)。譬如要學習“A+B=B+A”,那么頭腦中就要擁有眾多的現(xiàn)象“1+2=2+1”,“4+5=5+4”,“120+210=210+120”……;要學習《人間詞話》,那么頭腦中就要最少擁有幾百首唐詩宋詞;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傊?,浪漫階段是精確階段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在學科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對于要牢記的知識,缺乏必要的浪漫階段基礎,因此就造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而我們知道,“任何一種知識,除非成了個體的經(jīng)驗,并促進比過去更優(yōu)質(zhì)的行動,否則它就沒有意義,甚至會成為遮蔽生命的死物。(干國祥語)”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循環(huán)圈里:生命在勞動(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責任感與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學習(勞動)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這是一切優(yōu)質(zhì)教育的基礎。很重要的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就是老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其獲得成功,獲得自尊自信感。而老師若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那么“第二套大綱”,對于個體經(jīng)驗的浪漫階段的補充,就必不可少。
請注意,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并沒有說到教學法。而只是說了“第二套大綱”對于打通認知過程,建立現(xiàn)象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的原理(馬玲注:需要注意的是,閱讀只是提供大量現(xiàn)象的一種途徑,而達到這個目的,方法還有很多,譬如觀察、實驗等)。
那么,我們可以在理解了這個原理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再想一想具體學科上的運用:
對于科學學科(物理學、生物學),“第二套大綱”最為適用,為學生提供大量相關自然現(xiàn)象,讓其“觀察實驗思考”;(其實蘇從學前班一直到小學四年級進行的藍天下的“思維課”即有此意義。)
對于語文學科,“第二套大綱”則是“大量課外閱讀”(尤其是小學,因小學本身就處在人生認知發(fā)展的浪漫期;而中學則可以“主題閱讀”的方式,提供大量背景資料,譬如學習小說“典型”這一知識點,那么是一定要閱讀相當量的優(yōu)質(zhì)小說的。)
簡言之,第二套大綱就是那些第一套大綱中的核心知識所關聯(lián)的事物——自然現(xiàn)象,有待用核心知識分析的文學作品,對事物的浪漫式的理解(作為精確理解的基礎)……從過程論的角度,它們是同一個知識主題的浪漫認識(第二套大綱)和精確認識(第一套大綱);從知識論的角度,他們一是現(xiàn)象或素材(第二套大綱),一是從中提取的知識,或用以解釋現(xiàn)象的知識(第一套大綱)。